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2-11 11:50:58


学会欣赏古诗词才能够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我国的古典文学。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这部分的内容,在古诗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一、知识概说

1.何谓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要鉴赏哪些内容?

所谓鉴赏古诗词,就是要把握古诗词的形象,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揣摩古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形象,就是要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窗口,调动(阅读者)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借助联想、想像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诗词中的形象。深入体味诗词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同时了解诗词形象自身的特点。领会诗词的思想内容,就是要进一步对作品的中心意思作出是非、优劣、高低的评判,并且进一步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作出理性的欣赏和鉴别。揣摩语言,就是要掌握诗词清新、简洁、平淡、华丽、明快、含蓄等语言风格。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也叫艺术技巧,这是本讲座将要讲述的重点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五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行文结构,四是修辞方法,五是抒情方式,有时也会鉴赏到诗的艺术风格。

(1)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方式。就古代诗歌来说,描写、议论和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

(2)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用典、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语序倒置等等。

(3)行文结构:结构方式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起承转合、承上启下、过渡、铺垫、伏笔、衔接、照应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双关、互文等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

(5)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方法指点

古代诗歌鉴赏一般使用四种方法:

①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②语言分析法: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鉴赏下面的词就应注意这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缥缈、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信念

③表达技巧分析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抒情方式等(这点,我将作为重点放在后面讲述)

④意境分析法:意境即作者通过丰富的想像,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从感情格调上分析,有情显、情隐、直白、婉曲、情胜、景胜之分。

二、要点讲解

要点一:鉴赏古代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要求牢记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及其表达作用或效果)。如: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千古长如白练飞: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诗歌中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方法。A句中的“三千尺”无疑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而B句中的“如”字提示我们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判定诗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后,再结合各种不同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联系诗歌具体内容来作答。

参考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再如: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又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了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常见修辞格及其表达效果,(此内容要作为鉴赏诗歌的必备知识来识记。)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象征: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写的是秋风肃杀,百花凋零,惟有傲霜挺立的菊花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又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越多,竹子自然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要点二:鉴赏古代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兼谈抒情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下面重点讲述抒情的表达方式: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抒情和借古喻今。

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借用典故抒情: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词的思想性紧密相连。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所以用典能使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注意: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中主要表现增加诗歌的内容,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2.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如: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比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作者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接抒情。相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借景(物)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

4.寓情于景(或物):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5.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比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景,句句又是抒情,从而情和景高度统一起来。

又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这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①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②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是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要点三:鉴赏古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1.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如: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冻欲折”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这句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虚写,使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①眼前之景为实,想像虚构之景为虚。

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了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②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了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③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去马蹄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④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给人留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如: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出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⑤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如: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2.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如: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以景衬情

① 喜景衬喜情,情乐则景乐

如[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②哀景衬哀情,情哀则景哀

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为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沧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又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了一个冰晶玉结、银装素裹的亮丽的世界,反衬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无奈。

4.细节描写

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叙写一个“敲棋子”的细小动作,表现焦急等待的心情。

5.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山鸟的叫声衬托出春山的寂静,又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以敲门之动”,反衬月夜之“静”。

6.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草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后八句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

要点四: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风格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诗人在艺术诗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它既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是集体风格,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阶级风格等。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诗人自觉的追求与探索分不开,同时又与社会历史的因素密切相关。艺术风格一般有:清新、平淡(质朴、自然)、绚丽、委婉(含蓄)、悲慨、雄伟(雄奇)、豪放(奔放)、沉郁、简洁、明快、旷达、幽默等等。

古代诗歌的常见艺术风格特点:

1.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弘、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现为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表现为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如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势、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无不表现出“雄浑”的风格。

2.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大凡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都属悲慨之列。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3.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宏、浩渺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比如李白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豪放和浪漫诗风的集大成者。再如苏轼和辛弃疾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如此。

4.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如杜甫之诗可谓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别”、“三吏”、《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典范之作。

5.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如苏轼,其词风除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老夫聊发少年狂”(《江成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色彩。

6.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的大师。

7.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如杜牧,其诗一方面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轻盈飘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俊逸秀美。

三、设题方式

表达技巧类高考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另外请以这首诗作简要的赏析,或赏析这首诗(词)等命题都要涉及到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答案组织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如果设题是就某个方面提问,答题时,就要注意根据各自内容去分析。如是在赏析修辞手法时,多用“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包括句子意思,全诗意思和诗歌的主旨情感)”的格式。如在赏析表达方式时,常用“怎样叙述(或描写等)+叙述(或描写)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的格式,在赏析表现手法时,常用“所用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

另外,还要学会一些鉴赏诗歌的“行话”,比如关于表达手法的一些相关词语:描摩心理、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直抒胸臆、白描勾勒、浓墨重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托物言志、以虚写实、以动衬静、长于描绘、善于修辞、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刻画细节有声有色、惟妙惟肖、体物入微、入木三分等。(另外鉴赏某个方面都有独特的术语也叫内行话。如:关于鉴赏意境的相关词语有:言约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直抒胸臆、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卒章显志等。关于语言风格的相关词语有:清新自然、沉郁委婉、雄奇奔放、古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等。关于语言特色的相关词语有:形神兼备、简洁洗练、雄健浑厚、行云流水、富有哲理、诗情画意等等)。掌握这些“行话”,有利于使答案更加规范,更加合乎要求。

五、答题警示:

1.要读懂诗文,了解诗歌的基本体式和类别。

①体裁:古体诗(乐府诗、标题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

②有无情节:抒情诗、叙事诗。

③表现的内容: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闺怨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讽刺诗、哲理诗等。

2.要读懂原作,原作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何特征,这些景物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读透。采用了什么表述技巧,要心中有数。

3.读准题意,答中要点,答完整,获得得分点。

4.作答时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诗作分析。

5.作答时,文字要分条分点,不能条理不分地写在一起。

六、真题指导:

例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有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侧面烘托、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对比映衬、联想想象、描摹心理、刻画细节、白描勾勒等)。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解答。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例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②,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宣室:汉代未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即贾生)。②前席:在座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解答指导]本小题侧重于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能力。其步骤有五:

① 明确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赋)、间接抒情(就方法而言,有比、兴,就媒介而言,有借人、事、景、物抒情,如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寓情于物、叙中有情等)。

议论的技巧——直接议论(赋)、间接议论(就方法而言,有比、兴,就媒介而言,有借人、事、景、物议论,如托物言志等)

描写的技巧——直接描写(赋、白描、细节描写、速写、特写、浓墨重彩、讽刺)、间接描写(就方法而言,有比、兴、一般来讲,有衬托、对比、用典等)

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欲扬先抑、叙描结合等)

谋篇的技巧——以小见大,象征

语言的技巧——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

词语的运用(是否准确、典型、生动、形象等)、句式的选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② 看所要鉴赏的技巧的表现对象是什么。

③看作者通过所要鉴赏的技巧对这个对象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意:即情与理;境:即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对于一般诗歌而言,谈情理即可,对写景诗而言,要从意境两方面来谈)。

④看这种情理表现得怎样,即有怎样的妙处(从客观主观等角度分别来看,与不这样写相比有什么不同)。

⑤在此基础上整合答案,使之符合要求。

这首诗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如对照(问与不问的对照),细节描写等。而从全诗来看,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欲扬先抑。

诗歌开头写孝文帝,“求贤”的地点和行为,贾生“无伦”的才干,谈话的时间“夜半”,和孝文帝虚心垂询时“前席”的神态,像是在极力地表现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而最后却点明了垂询的内容,原来不是在问治国安邦之策,而是在问鬼神、怎样长生不老等荒诞不经的事情。作者运用这个手法是为了讽刺孝文帝(对象),是为了讽刺他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荒诞(情理)。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徒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原因,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妙处)。因此,可以说,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妙处)。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欲抑先扬。使对孝文帝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贬抑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

七、误答错因: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少品读诗歌的习惯,文学底蕴薄弱。平时读诗一目十行、眼高手低、浅尝辄止,未得诗中之真谛,就不再深读,临场应试,不能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

2.轻读诗、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读诗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没有深入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由于阅读投入不足,理解基础薄弱,在做题中仅凭肤浅印象办事。

3.缺乏阅读激情,体味不透作者的感情,达不到阅读深度。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其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如果不能带着激情去阅读,不去深入地体味其深邃的意境,就不能正确地把握诗歌的真谛。有的考生在阅读中不能进入角色,不能融自己的感情和诗作的感情于一体,从而造成误答。

4.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有的考生平常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正确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误的原因,因而产生了谈诗色恐的心态,失去了鉴赏信心,再加上临场气氛紧张,影响了正常思维能力,鉴赏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5.缺乏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根本不知如何去鉴赏,也不知鉴赏诗歌到底要鉴赏些什么内容。有的甚至对诗看都看不懂。

6.文字表述能力差,无法转述鉴赏到的内容,或文字表达干瘪,鉴赏语言贫乏,不会使用“内行话”。有的考生也大致知道作答内容,只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语句来表达,以致影响了正常发挥。另外不会分条分点作答,答案没有条理、缺乏主次、书写模糊、影响答题质量等等。

在古诗的学习中同学们需要掌握技巧,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取得进步。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